10月,杨河煤业公司技改工程主斜井岩巷综掘工作面传来捷报——单头月进尺强势突破210米,一举刷新集团公司岩巷单进历史纪录!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这座有着60余年历史老矿的硬核实力,更以“杨河速度”“杨河智慧”与“杨河担当”引发兄弟单位广泛关注。从前期月进尺仅30米的困境,到如今的纪录突破,杨河煤业的制胜“法宝”究竟是什么?
作为郑州市重点工程,杨河煤业主斜井项目自今年2月6日启动以来就备受瞩目。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立志在项目启动仪式上指出:“煤炭产业是郑煤集团的‘家底’和基石。杨河煤业技改工程主斜井项目的推进,将有效提升开采效率、优化安全条件,为我市能源产业链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210米的月进尺成绩正是对这一期待的有力回应,也为集团释放先进产能、保障采区接续按下了“加速键”。
直面困境勇破局
时间拉回到2025年上半年,杨河煤业43采区作为矿井核心接替采区,其主斜井工程是后期采区接续与煤炭资源运输的 “咽喉要道”。然而,施工面临三重难题:地质条件复杂,巷道需穿越黄土层及较软岩层,顶板淋水、围岩松散问题突出;施工战线长,环节衔接难度大;工期压力大,前期月进尺长期徘徊在30米左右,严重制约采区开发进度。
煤矿生产,掘进先行。提升岩巷单进水平,是释放先进产能的关键前提。面对困境,杨河煤业迅速集结技术、管理与施工多方力量,全面开启岩巷快速掘进新路径的探索。
装备升级添利器
先进装备是突破掘进速度瓶颈的有力支撑。杨河煤业公司从“掘、运、支”三大环节入手,全面优化装备与流程,为高效掘进注入硬核动能。
掘进端提效:7月20日,EBZ318H 型综掘机投入主斜井使用,并配套连续出矸系统,大幅度提升掘进核心效率。运输端减繁:引入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实现井口到工作面点对点直达,彻底摆脱传统轨道运输的调车、转载繁琐环节。支护端降险:采用CMM2-25 型煤矿用液压锚杆钻车,实现掘支平行作业。同时增加掘进机机载超前支护装置,替代前探梁临时支护,既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又提升施工安全性。
创新工艺解难题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与施工中新出现的问题,杨河煤业以工艺创新为抓手,动态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工程推进“不卡壳”。
9月,当掘进作业进入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质泥岩层时,顶板稳定性问题凸显。公司迅速开展顶板岩性试验,严格落实集团公司开拓掘进座谈会精神,根据巷道施工层位,采取差异化支护,将36U型钢变更为锚网索喷支护,显著缩短支护时间,充分释放掘进机效能。针对锚索孔淋水、底板泥化问题,制定专项方案,通过打设疏放排水孔、设置挡水堰,有效排除水害影响。此外,在控顶距扩大后,将循环进尺由800毫米调整为1600毫米,进一步提升单循环效率。
协同发力创佳绩
“问题一项一项解决,成效一点一点体现。”9月26日、10月22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泽阳两次来到杨河煤业调研指导,为项目攻坚指明方向,也为全体职工注入强大信心。
公司领导班子、锦源建设与中国矿大博士团队多次深入现场,联合破解施工难题;43采区办公室、开拓掘进科、地质防治水科等部门靠前服务,提供地质预测、技术方案等全方位支撑,形成上下联动格局;建立支护材料出入库明细台账,动态监控库存确保供应;设立保勤奖与阶梯式超进尺奖,在班组间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推动进尺从每班2排(1.6米)逐步提升至平均每班4排(3.2米),并创下日进尺10.4米的最高纪录。
从月进30米的艰难起步,到人机协同的高效作业,再到月进210米的历史性突破,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集团公司岩巷单进纪录,更彰显了杨河人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拼搏精神。在11月4日召开的集团公司开拓掘进岩巷单进提升座谈会上,杨河煤业作为先进典型分享了经验。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工艺、释放装备效能,以掘进主动带动生产主动,为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杨河力量’。”这座历经60余载风雨的老矿,正以奋进之姿,在新的发展征程上续写辉煌。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