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学艺术

永葆清廉本色

来源:自创 作者:张玉东 发布时间:2025-11-03 文字大小: |

   重阳节前夕,集团公司老干部管理中心组织退休干部开展廉政建设教育,参观包公祠和刘青霞纪念馆。这两处场馆均为开封市廉政教育基地。

  我们先来到包公祠。包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清官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场馆,也是国内有关包拯资料最全、规模及影响最大的纪念场所。它坐落于七朝古都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

  包公祠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古建筑群,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祠内主展区包含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大殿、东西配殿,通过文物史料典籍、铜像蜡像、模型拓片、碑刻画像等展品,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包公的生平历史,展现了他的清正廉明。

  进入大殿,高大的包公铜像十分引人注目。铜像中的包公身着蟒袍冠带,正襟危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仿佛即将拍案而起,尽显凛然正气。这尊铜像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生动还原了包公形象。铜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德美政的历史文物与典籍。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包拯考中进士,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等职。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又授河北都转运使,移任瀛州、扬州等州知州。之后再次被召入朝,历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 年),任枢密副使。因曾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其 “包龙图”。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依附权贵,铁面无私,且决断英明,敢于为百姓申冤。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因民间流传其黑面形象,他亦被称为 “包青天”,堪称百姓的福星。

  嘉祐七年(1062 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办公时突然患病,数日后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 “孝肃”。

  二殿内展有“开封府题名记” 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展品。其中,“开封府题名记” 碑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府衙长官题名记碑,记载了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 年)间 183 任开封知府的姓名、官职及上任时间。碑文不仅包含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即位前的任职记录,还提及范仲淹、欧阳修等历史名人。碑上第二行刻有包拯的名字,游客们常指着碑文说 “你看,包拯在这里”,并伸手触摸。久而久之,坚硬的石碑上,包拯的名字处被摸出了深深的凹痕,这是千百年来百姓爱戴包拯的见证。

  我国传统戏曲《铡美案》,生动展现了这位清官不畏强权、执法如山、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形象。包拯一生为官清廉,其功德被后人世代传颂。

  包公晚年留下铁面家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篇家训充分体现了包公嫉恶如仇、清廉传家的高贵品质。

  千百年来,包公始终是人们心中的丰碑。他给予人生存的力量、坚韧求索的勇气,更成为司法公正的典范。作为清官,他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清正廉洁,尤其在开封府任职期间,抑强扶弱、铁面无私,为百姓伸张正义,赢得了 “包青天” 这一享誉中外、妇孺皆知的美名,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随后,我们来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刘青霞故居。该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区解放路刘家胡同 1 号。故居坐北朝南,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 年),距今已有 130 余年历史,是典型的并排两座三进四合院建筑。故居整体左右对称,由 6 个小院构成,共有房屋 70 余间。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搭配和谐。虽无雕梁画栋的华美,却如碧玉素装,雅而不俗。

  通过刘青霞故居内的四个展览室,我们了解了故居主人的生平与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

  作为河南人,不少人对刘青霞并不熟悉。但当讲解员介绍 “刘青霞毕生倾尽家财捐资助学、投身革命,是一位杰出女性。她与近代革命志士秋瑾为同时代人,年龄比秋瑾小两岁,出身和经历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享有‘南有秋瑾,北有青霞’的美誉” 时,大家才知道开封还有这样一位知名人物。

  刘青霞,原名马青霞,河南安阳人,出生于当地一个官宦之家。其父马丕瑶为清同治元年进士,曾担任 “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外放担任两广总督;其二兄为晚清翰林。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18 岁的马青霞遵父命,嫁与开封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为妻,故随夫姓,改称刘青霞。刘耀德家曾悬挂 “双千顷” 牌,外号 “刘半县”,还拥有钱庄、当铺 150 余处,是当时的中州首富。刘耀德因嗜吸鸦片早逝,生前未育有子嗣。为避免族人争抢家产,刘青霞谎称怀有遗腹子,前往开封分娩,并抱养夫姐之子,取名刘舶元,对外称是自己所生。

  1905 年,刘青霞跟随兄长、携养子赴日本考察。这次日本之行对她的一生意义重大。在日本,她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期间,她得知豫籍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因缺乏资金,无法创办《河南》杂志,便慷慨捐资两万元,使该杂志得以在东京出版。鲁迅曾多次在《河南》杂志上发表文章。此外,刘青霞还与友人在东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半年后,刘青霞从日本回国,回到故里。为唤醒民众,她将目光投向女子教育,于 1908 年在尉氏创办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子学校的先河。除华英女校外,她还捐银 3000 两资助尉氏高等小学堂、中州女学堂及中州公学,捐银 3 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时,捐地 3000 亩建立实习桑园;还捐银 9000 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 110 亩创办孤贫院等。

  1913 年,刘青霞曾带着地契文书,两次前往南京拜见孙中山,希望将全部家产捐献国家,支持铁路建设。当时孙中山担任铁路督办,对刘青霞的举动十分感动,为她题词 “巾帼英雄”“天下为公”。但后来因袁世凯反叛共和,导致南北分裂,刘青霞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直到 1922 年冯玉祥第一次督豫时,刘青霞的愿望才得以达成。此后,刘家的大部分财产收归公有,用于办学。

  刘青霞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爱国革命女性,也是辛亥革命时期与秋瑾齐名的杰出妇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她冲破传统束缚,怀着坚定的人生追求与理想信念,在匡救国难、开启民智的事业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用生命诠释了 “巾帼英雄” 这一光辉称号。

  2011 年,刘青霞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里已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开封市 “红色旅游景区”。

  通过参观包公祠,我们看到了一个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清正廉洁的包公形象;通过参观刘青霞故居,我们了解了这位民国时期杰出人物的事迹 —— 她用生命写就了 “天下为公”“巾帼英雄” 的光辉称号。这个重阳节过得格外有意义,我们在廉政思想建设上又攀登了新高度。

  (作者单位  老干部管理中心)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