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31 日,乔叶研究中心在郑州正式成立。值此盛事,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携小说《宝水》、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于 9 月 7 日至 9 月 11 日重返故乡河南,并举办多场读者见面会。9 日下午,我有幸在西亚斯学院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参与了这场独特的文学盛宴。
故乡是什么?是血地,是原点,是根与魂;是承载生命最初的温暖、爱恋、苦痛与仇恨的地方。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无数次想逃离,却又在中年后一次次回归的所在;是作家经过不断书写,最终将地理故乡化作精神故乡、文学故乡的过程;是写作者一生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而作者也将在 “逃离与回归” 的往复中,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今天的读者见面会,便从乔叶的故乡 —— 河南修武的一个乡村谈起。在娓娓道来中,我们得以领略作家乔叶与故乡的文学联结,探寻她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写作灵感的独特路径。带领我们走入这趟文学之旅的,是西亚斯教育学院的张一帆老师。
张一帆:您是怎么 “一下子” 就写出《宝水》这样优秀的作品的?您笔下的乡村,是记忆里的乡村吗?
乔叶:不是 “一下子”,而是很多年。《宝水》从 2014 年写到 2022 年,光显性创作就用了 8 年;若论隐性积累,其实我从 2004 年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并着手搜集相关素材。写作就像经营自己的 “文学银行”,搜集素材便是往银行里 “攒钱”,这个过程让我获得了非常扎实的成长。
在乡村文学的脉络里,从鲁迅到路遥,都有经典书写。但我书中的乡村,不只是童年记忆里的乡村,更是当下的乡村。准备写作前,我做了两方面准备:一是认知准备,横向对照、纵向梳理,大量阅读前辈与当代作家的同类作品;二是生活准备—— 利用开会、办讲座的机会深入当地农村,我把这称作 “跑村” 与 “泡村”:“跑村” 是拓宽观察的广度,“泡村” 是挖掘体验的深度。
写作真的不是 “一下子” 的事,不像拧开水龙头就有水流淌;它更像酿酒,要经过几蒸几晒,是复杂的物理与化学反应。
张一帆:您的《宝水》《要爱具体的人》等作品很受读者喜爱,您认为小说和散文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乔叶:散文的核心是 “真实”,写的是 “已有的” 或 “正发生的”;而小说的核心是 “虚构”,但这个虚构绝不是瞎编。好的小说必须有高质量的想象力,更要有强大的逻辑支撑。
我小时候不受家人待见,奶奶尤其重男轻女。每年过年祭灶,她都会跟灶王爷念叨:“多给骑马射箭的(指男孩),少给穿针引线的(指女孩)。” 那时候我特别生气,总会跟她吵。但长大后我才知道,奶奶守寡 50 年,以现在的眼光看,她本可以有另一种生活,可她没有。了解这些后,我对奶奶生出了疼惜。文学既关照自己,也关照他人 —— 奶奶去世 6 年后,我写下了《最慢的是活着》。可以说,小说是现实的 “延长线”,写的是 “现实基础上应有而未有” 的故事。
张一帆:您想通过《要爱具体的人》传递怎样的核心想法?
乔叶:“具体的人”,就是构成我们现实生活的人;与之相对的是 “不具体的人”,比如明星,或是李白、苏轼这样活在历史深处的人。这些 “不具体的人” 经过层层包装甚至想象,会让我们觉得 “高大上”;反倒是身边的具体人,常常带着 “鸡零狗碎” 的烟火气,显得 “灰头土脸”。
但恰恰是这些身边人,是可感、可触、可交流的。我写《要爱具体的人》,就是想和读者探讨 “如何去爱”:“爱” 这个字其实很重,它不是无保留地付出,而是一种适度的善意、理解与温暖。而且,爱别人的前提是先爱自己 —— 要保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质量,才有能力去爱他人。
张一帆:您在创作中,是如何选择人物的?
乔叶:我曾遇到过两个小事:一次在北京市的物美超市,有位大姐开了家 10 元理发店 —— 理一次发 10 元,超市要抽走 5 元,我当时第一反应是 “这万恶的资本”,觉得大姐亏大了。可大姐自己很满足,她说:“超市要帮我担水电、卫生、工商、税务这些事,我落 5 元很踏实。” 这件事提醒我: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生活。
还有一次,我在国家大剧院附近散步,一位陌生老人问我:“你要去跳广场舞吗?” 我其实不跳舞,但老人脸上的落寞让我明白,她不是真的约我跳舞,只是想找个人聊聊天。那时候,我能给出的善意,就是停下来陪她多说几句。
这些都是 “具体的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宝库 —— 就像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他们的生活里藏着太多值得书写的细节。
对话在亲切而热烈的气氛中推进,问题愈发深入,情感也愈发浓烈。乔叶不断通过自己与身边人的故事,教听众懂得 “如何爱”“如何记录”“如何成长”:她的祖父已去世 50 多年,乔叶甚至从未见过他,但在“9·3”大阅兵的观礼台上,当看到那辆牌照为“1945”的红旗轿车时,她突然意识到 —— 祖父一直没有远去,此刻正和她一起坐在高高的观礼台上,看着这盛世中国。那一刻,台上台下无不动容。
当被问及“AI 能否取代写作者” 时,乔叶给出了睿智的回答:“AI 能‘平替’平庸的写作者,但无法取代优秀的写作者。AI 只能模仿,是创作的助力,是‘二手经验’;而人的主体性永远来自鲜活的生活、真实的体验——这份主体性,太宝贵了。”
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乔叶深情回忆了自己的文学道路,讲述文学与故乡的羁绊,并解答了读者关于“如何阅读”“如何走上文学道路”“如何在文学书写中平衡对故乡的主观情感与客观表达” 等问题。
两个小时的见面会在热烈的对谈中落幕。尽管我把手举得高高的,想提出萦绕心头已久的问题:“作者该如何锤炼文字,才能让读者在文学的百花园中,一眼认出独属于自己的那一朵?”但因现场提问太过踊跃,话筒始终没有传到我手上。
遗憾吗?当然遗憾。可当我静坐凝神,慢慢回想整场见面会时,却发现乔叶老师早已回答了我的问题:读书、生活、写作、爱具体的人;还有她曾提到的 ——“你们只是‘看’,而我是在‘观察’”。
愿这文学之光,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灵。
(作者单位 新郑精煤公司)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