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到参加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通知时,我正坐在电脑前写我们刚建成的心理健康服务站的讲解词,写写删删的正发愁,作为一名基层兼职通讯员,我总觉得自己更像个边缘记录者,写的稿子要么“文字太土”,要么“视角太窄”,偶尔见报的豆腐块,更像是运气使然。直到走进集团公司培训教室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基层的故事,可以被讲述得如此动人。
培训前的我,总把“基层没素材”挂在嘴边。工人班前会的宣誓、车间里的机器轰鸣、井下工作面的安装,在我眼里是重复单调的日常,对着电脑时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次去车间看见焊工王师傅,他三十年如一日守在焊花飞溅的工作场地,手上的茧子比焊条还厚,我却只写出“王师傅工作认真、技术过硬”这样干巴巴的句子。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就像蒙着眼睛的摄影师,明明眼前是满溢的烟火气,却只拍到了模糊的影子。
给我深深印象的是培训班的集体研讨课。新郑煤电公司姚保海老师分享的检查类、会议类、人物通讯类等日常新闻采写类型及写作必备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感触最深的是白坪煤业公司欧红梅老师,用自身的经历讲述她的专业记者成长史,她的那些“写人物就走进人物的世界,写事情就深入事情的本身,写通讯报道最主要的是走心”这些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一起交流时,没人抱怨基层条件苦,有的是对新闻写作方法的疑惑,有提出建议的,有作诗的,说得最多的是上次的人物通讯故事没写好,上次会议的照片拍的角度不好等等,那种对文字的敬畏、对基层的热忱,像暗夜中的灯火,温暖着每一个平凡的角落,在坚守与付出中散发着持久而动人的光。
后来听大象新闻资深媒体从业者李洁敏老师讲她们大象新闻采访的经历,为了一个求助电话甚至一个留言,她们的记者跑遍全国,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基层新闻从不缺素材,缺的是弯腰倾听的耐心和捕捉微光的眼睛。
培训结束返程的那天,我特意围着集团公司中原总部港四楼的文化长廊,观看那些恰到正好的照片,每张都像一个会说话的故事。有在井口为工人送温暖的,有支部会议上大家为民生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瞬间,还有工人讨论技术措施的场景,这些照片没有刻意摆拍的痕迹,却把“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藏在每一个真实的表情里,原来最好的宣传就是真实的故事。
现在的我,更加切实地感觉到基层通讯员不该是冷冰冰的记录,而该是有温度的传递。就像吴小霞老师说的:“我们站在泥土里,要长出种子开出花。”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