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学艺术

妈妈的搅面菜馍

来源:自创 作者:周玉成 发布时间:2022-06-17 文字大小: |

每到夏初,正是苋菜、荆芥大量上市的时节。昨天下班,经过路边的便民菜摊,哇!几家摊上都摆有我的最爱——苋菜、荆芥。不由得勾起了我的回忆,味蕾中泛出妈妈搅面菜馍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会在菜园里留出一大块空地,一入夏就带我去山边割青草,然后在空地中间挖个大坑埋青草,等过些时日,青草腐烂后,在上面盖上一层土,土上面铺上厚厚的枯枝树叶,树叶上再压些土,然后点燃树叶,慢慢烧,最快也得六七个小时,甚至一天一夜,直到把最上面的土熏得发黄、发黑才算完成初道工序——暖肥。妈妈说暖肥很关键,就像盖房打基础,基础牢固了房子才能建好建牢靠,暖肥暖好了能供几茬菜。
  暖好肥,接下来就是两三遍地翻地,平整地面,细心挑拣出地里的小石块及未燃尽的树枝。妈妈说:“多翻几遍土松软,挑的仔细不容易生杂草。”地整好后,均匀地撒下苋菜籽、荆芥籽,此后就是隔三岔五地浇水,大约要一星期后长出小芽儿,此时浇水更勤了。每天在太阳升起前都要浇一遍清水,天气越来越热,苗儿迎风长。剔苗剔大留小,择菜先抖后去根,洗菜动作要轻柔,嫩苗不出菜只能下面条随锅…… 在妈妈唠叨声中,苋菜、荆芥叶肥枝壮,满眼望去,嫩油油碧绿一片,这也就预示着妈妈的搅面菜馍即将登场。
  也许生活需要仪式感,妈妈终于开始派活儿了。爸爸负责把刚收的新麦子磨面,这回面要比往日少磨几遍,面白且筋道。我负责拾柴火烧锅。爷爷不需要参与,只需要看好我弟弟玩耍就行。妈妈则挽起一只大竹筐和一把收麦用的镰刀,来到菜地。这回不再是一棵棵地剔,而是用镰一片一片割,留下离地面2-3厘米的菜茬,待竹筐装满苋菜、荆芥时收工回家。
  择菜、洗菜,妈妈都要亲自完成。妈妈把洗好的苋菜用开水快速焯一下后捞出过凉水,用笼布包裹挤出多余的水份,切成1厘米左右的段段盛入瓦盆里,再把洗好的荆芥(不用焯水不用切)掺进来,浇上用花椒粒、干辣椒炸过的热油,最后撒上盐,菜馍馅就算拌好了。接下来就该和面了,妈妈和面方式比较特殊,一只手端水瓢,一只手拿双筷子,边倒水边搅拌,搅成非常非常稠的面糊后,用筷子挽起一团放在垫好面粉的案板上,用手摊开面团,放上菜馅包起来,贴在我早已烧热的铁锅上,手沾上水按成圆形,一边贴一边叮嘱我把柴火摊开烧,小点火,把多余的柴火先撤一边,等翻面儿了再填进去。
  随着菜馍的香味飘出,我和弟弟早已馋得想流口水。但第一个出锅的菜馍永远是属于爷爷的,妈妈说是让爷爷尝咸淡。 第二个是爸爸的,说是爷爷可能尝得不太准,让爸爸再尝尝。幸亏我们家是大铁锅,一下能贴四五个菜馍,出锅时间间隔取决于妈妈包馍的速度,也就1分多钟吧,但对于我和弟弟来说,也是一种煎熬。
  面盆净了,菜盆也净了,竹篦上摞起好多菜馍。妈妈收拾完,先端起几个菜馍给邻居们送去,让他们也尝尝鲜,然后才开始享受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美味。还不忘总结经验:这回面搅得好,软和,馅也中,得亏你爷爷尝过,咸淡正好,按得也均匀,要是掺点鸡蛋碎就更香啦。下回吧,等下茬菜长成,咱少换点油盐,多攒几个鸡蛋,给你们做鸡蛋菜馍……
  妈妈的许诺,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期待,期待苋菜快快长,快快长。其实那时我感觉妈妈可神奇了,她说的话都应验了,我家苋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也没见添过肥料,苗还是那么壮,地面的杂草也是寥寥无几,经爷爷尝过的馅从来都是不咸不淡,掺了鸡蛋碎的菜馍更香,更好吃。
  如今,我们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但搅面菜馍依然是我们的最爱。成家后,我也成功传承了妈妈的手艺,但我懒省力,搅面改和面,铁锅烙改成了不用担心糊锅的电饼铛,菜馅也应女儿的要求加入了虾仁和更多的肉沫,但不变的是我们家试尝咸淡的仍然是爷爷——我孩子的爷爷,与我们分享美味的有我的同事、邻居,虽然大家都夸赞我烙的菜馍皮薄馅香,但我时常想起老家的大铁锅,灶台前烧火的我,爷爷尝菜馍时满含幸福的笑容,带有妈妈味道的苋菜、荆芥馅搅面菜馍。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