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欢迎您!

登录OA | 协同办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学艺术

初夏的季节

来源:自创 作者:吕春丽 发布时间:2022-07-04 文字大小: |

五月人倍忙,各有各的生活。阳光明媚的一座城,不缺花树鸟鸣,不少人潮拥挤,每个汇入穿梭不止人群中的人都有各自的心情。晨光熹微后阳光会给眼前所有的景物着上温婉的金色,红晕是朝霞躲闪不及的影子,沟渠河溪的光泽应该不亚于儿童少年溢满灿烂笑意的脸,每一处光波都闪烁着活泼。
  春夏之交的天格外蓝,满眼的鹅黄嫩绿,红粉紫白,空气中弥漫的尽是不同味的花香和草叶儿的清新。自然的馈赠只需你睁开眼,轻嗅鼻,迈开腿,便可收获惬意。
  然而,猝不及防的一场疫情,让还处于五一假期中的绿城,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禁足在家的日子,唯有捧起书本,来安抚焦躁的情绪。
  作家梁晓声的《中文桃李》,聚焦于“80后”青年的成长,以年轻人视角写出了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2002年,梁晓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与青年学子有了直接而频繁的接触。当时,他的学生正是“80后”一代。多年来,他关注着学生们离开校园后的人生际遇,想通过小说的方式,给自己的教学生涯留下一点记录,也作为一份礼物,送给曾经教过的学生。
  《中文桃李》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世纪之交,李晓东考入本省文理大学中文系后发生的故事。他和同班男生一起听汪尔淼教授的课,获得文学启蒙;办《文理》杂志风光一时,刊发的作品被《读者》转载;接触有点各色的女生徐冉,初尝爱情的纠结与甜蜜;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探寻前路何方……在这所大学,以李晓东和徐冉为代表的青年学子,在经历同学间的矛盾、冲突与误解,经受2003年非典疫情的考验后,收获了成长、友谊和爱情。他们带着中文教育的四年所得,步入了小说下半场。
  这是一部写给中文系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文可是非常风光的一个专业,才子和才女们都在中文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中文系,那如何得了?”梁晓声说,“后来文学开始边缘化了,当书中的主人公们开始学中文时,中文系好像成了一个‘筐’——过去是喜欢中文才去读,现在可能是权宜之计,出于理科成绩不理想才无奈去读。”但在他看来,学生在中文系收获的人文教育,尽管不会令他们短时间内获得财富和成功,却培养了他们的从业能力、读书能力。比如小说中的李晓东,因担任《文理》主编,在日后省电视台、出版社、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纪录片团队几份工作中,每每能做出不错的成绩,以至于多年后妻子徐冉对儿子说,“你爸的人生,现在仍靠文学那碗饭垫底儿”。
  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永远是困扰年轻人的问题。《中文桃李》中,女主人公徐冉问李晓东:“生活也可以分为歌类的、诗类的、小说类的、散文类的、报告文学类的、史诗类的,你憧憬哪一类生活?”两人商量一番,觉得没谁的生活可以始终如歌,史诗类的离普通人又太远,诗类的太理想主义、太脱离现实,小说类太难把控、太复杂,而散文类的更适合老年人,还是报告文学类更恰当——人生像一场自己给自己的报告,由不得虚构、自欺欺人,而又得有点文学性,加进小说、散文、诗歌的味道。
  这种以文学门类来比喻生活的做法,是梁晓声的创造。他说:“这是过来人的看法。我没经历过诗一样的人生,压根就没敢那么想过。从少年时期我就笃定,这辈子得像报告文学一样写实,来不得半点的浪漫、抽象、虚伪——因为家里困难。”
  小说下半场,两位主人公毕业进入社会后,也确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心中保有着对对方的“责任意识”,认真地为生活打拼着。他们住过简陋的平房、昏暗的地下室,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与形形色色的人物遭逢,最终过上了如意的生活。而李晓东和徐冉也终于取得家长的认可,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纵观这两个人物走过的道路,确实代表着很多“80后”青年的心路历程。他们纠结过,是留在家乡陪伴父母,还是远走他乡到大城市闯一闯;他们面临户口、房租、工资等生存压力,却不甘心做有违本性的工作;他们不愿“啃老”,以占朋友的便宜为耻;面对不可回避的代际冲突,他们逃避过、争吵过,最终理解了父母、收获了亲情。
  小说延续了梁晓声以往作品对“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一过”的思考,只不过他观察的对象从《人世间》里的“50后”变为了“80后”。但他的答案没有变——“70多年的人生走过,人一生到底该追求什么?想来想去,除了真善美,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中文桃李》的名字可以看出,这也是一本大学教育之书。书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中文系教授汪尔淼。他的课妙趣横生,让本想跨专业的学生也被深深吸引;他鼓励学生办刊物,推荐优秀作品发表;他和学生交朋友,让大家毕业多年后还每每怀念……更重要的是,他是学生们名副其实的“精神导师”,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人生的意义。
  其实,汪尔淼正是梁晓声的自画像,书中汪老师讲的内容就是学生们挤爆教室也要听的梁氏文学课。
  在小说中,梁晓声借汪先生之口说出了他对大学人文精神的坚守:“文学专业是一个什么专业呢?首先是一个了解人性进而了解自己的专业。我们这个专业,其实是大学之魂。没有点儿人文气氛的大学,不可能是一所好大学……”
  他强调人文气氛,其实是一种信念,相信“文学确曾起到过这么一点儿促使社会进步的微不足道的作用,一点儿一点儿地,一百年一百年地影响着世道人心”。也正是在这重意义上,文学是人生的一种底色。
  在这个初夏的季节,听梁晓声讲文学,让灵魂在字里行间中独行,也能把封闭的日子过成一首无痕的诗。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