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欢迎您!

登录OA | 协同办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学艺术

大先生

来源:自创 作者:盛秀丽 发布时间:2021-11-09 文字大小: |

这个题目,是借来的。201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以鲁迅先生为原型创作的话剧《大先生》,今年9月25日,恰逢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大文学社团发起了很多纪念先生的活动。在听过几场有关先生生平的讲座,读过几篇有关先生作品的评论之后,我也想拿起笔,表达一下对先生的敬意。


欲致敬意,必先从先生的作品说起。可还没等坐下来重读先生的作品,心中那种惧怕感便如约而至。这种怕,不是读书时写在试卷上分数高低的怕,而是走出校园多年、一次次不经意地回首、蓦然发现自己已然活成了先生作品中某一个人物如祥林嫂、阿Q、闰土时的怕;是在读过了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文学视野更加开阔、回头再反观先生作品时产生的怕。这种怕,让我在读到有关对先生作品的评论时一次次噤声,也让我离先生的作品越来越远。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多么明亮温暖的文字,每每想起,清晰如昨。这份记忆,来自童年,来自一双最初对世界打量的毫不粘染时事的眼睛;“‘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多么荒诞,多么讽刺,经过诸多变故,这就是先生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之后活生生摆在眼前的现实。


“现在,我的问题来了,作为虚构类的小说,‘我’可以不可以在酷暑难当的时候回‘故乡’?可以。可以不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回‘故乡’?可以。可以不可以在秋高气爽的时候回‘故乡’?当然也可以。可是我要说,即使是虚构,鲁迅也不会做过多的选择,他必须、也只能‘冒了严寒’回去。为什么?因为回去的那个地点太关键了,它是‘故乡’。它是《呐喊》这个小说集子里的‘故乡’”。这是作家毕飞宇在谈到先生的作品《故乡》时说过的一段话。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有汗想要冒出来。这不是我理解的《故乡》,我理解的《故乡》是“闰土”由一个纯真可爱的少年变成满脸苦相的中年人的故乡,我理解的《故乡》是邻居“杨二嫂”迫于生计由“豆腐西施”变成“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故乡。可是毕飞宇说:“在汉语里头,‘西施’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名字,但是,‘豆腐西施’,不妙了,味道变得非常糟糕,有了反讽的意味。必须承认,在我们汉语里头,‘豆腐’从来都不是一个美妙的词汇,它和‘西施’捆在一起,很怪异,很不正经,它附带着还刻画了杨二嫂,——杨二嫂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不是他娘的正调’。这为叙事层面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的汗下来了。对先生作品中“民族劣根性”的叙解,我一直不是很清楚。现在,通过毕飞宇老师的讲解,终于明白,闰土是没有做稳的奴才,杨二嫂是做稳了的流氓。


《狂人日记》是小说集《呐喊》中的第一篇,我知道它的象征意义,懂得它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吃人”二字写在每一页书的字缝里。我被人吃了,我成了吃人的人的兄弟。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的书写者在用这种痛到骨子里的文字在呐喊?没有,一个也没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句话,是我当初所不理解的。让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制度下的中学生去理解一百年前的先人从铁屋子里发出的声音,实在有点难为我了。


 孔乙己代表了一个阶层,阿Q代表了一个阶层,闰土代表了一个阶层……如果把孔乙己不第的落魄和范进中举后的癫狂比起来,范进的所做所为完全可以理解。读书人如果不能凭藉文章考取功名,埋葬他们的除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还有咸亨酒店里的短衣帮、卖酒的小伙计以及邻居家的孩子们。但当咸亨酒店的老板,也不再提起孔乙己的时候,孔乙己们的生命,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


 整部《呐喊》集子中,我最喜欢读《故乡》。少年闰土的聪慧敏捷和中年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部三千多字的短篇小说,不仅可以把少年闰土抽离出来独立成文,中年杨二嫂单独拉出来也毫不逊色。不仅如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圆规”作为一个刚刚被引入的概念,加在一个刁蛮、算计、贪婪的女人身上,讽刺意味格外明显。至此,先生的幽默可见一斑。


 含着泪,带着笑,就这样一篇篇地读下去。《彷徨》中,我重点细读《伤逝》一篇。“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让书中的人物自己跳出来说话吧,我愿意用两天、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慢慢地咂摸完这篇小说。少了《呐喊》中的尖利呼叫,背部抽紧发凉妁感觉转化成胸部的憋屈烦闷;夜,无边无际的夜。一股液体呛入肺部,人在不着边际中慢慢下沉,下沉。没有呼吸,没有挣扎。闭着眼,沉论,沉论。静,死一般的静。沉沦,没有底!子君死了。祥林嫂死了。阿Q死了。孔乙己死了。他死了。我?没有我。


 这是一种怎样深重的悲哀。不读鲁迅,你根本不知道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什么。像被关在一间铁屋子里沉睡的人,本来可以不唤醒他们的,至多不过多陪上几具肉身罢了。可是先生不,他要努力唤醒几个稍为清醒的人,将这满纸的“仁义道德”打破。


 知道我的敬意来自何处了。“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同样面对家国破败、强征豪掳,诗圣杜甫除了对下层人民掬一把同情泪,劝慰母亲把尚未成年的儿子送上战场之外,绝想不到深究战争的成因及日益没落的皇权统治,更想不到要号召人民起来打破阶级壁垒,同时还要小心翼翼为统治者说好话:“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托尔斯泰,写出了洋洋数百万言的《战争与和平》。每次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都是一次身心的巨大享受。每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首先必得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是我在阅读《战争与和平》时最真切的感受。可是,我又不得不说,这本书里面的说教意味太浓了,抛掉那些对波拿巴及俄法战争的生硬说教,这本书的体量怕要减少五分之一。在合上书的一刹那,我甚至想,这样的故事,换作鲁迅先生,会不会只是一个小短篇?


 用历史的眼光去读经典。我知道,无论怎样努力,我对先生作品的理解,都只是十万分之一。作家贾平凹说,书的好处,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把多少本书读成了自己的。为了这个目标,我将持续不断地读下去,读先生,读那一面覆盖着先生灵柩的旗帜——民族魂。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豫ICP备12008426号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883号